走进日本下水道博物馆:“城市良心”教育从娃娃抓起
发布: 发布时间:2017-08-25 14:20:00

通往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下水道里的各种管子都是什么形状?每家每户产生的污水到底流向了哪里?下水道对一个城市的正常运转来说究竟有多重要?日本东京的彩虹下水道馆,向小朋友们清楚解答了这些问题。

提倡意识培养,从娃娃抓起,才能做好下水道的工作,解决城市内涝和水环境治理难题。作为我们的近邻,日本塑造“城市良心”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这样的下水道博物馆,国民对下水道管理的重要性也缺乏系统认知,我们是否应该有所行动了?

1504077948.jpg

彩虹下水道馆,由东京都下水道局特别开设,位于东京都著名的观光地台场的有明地区。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自由探索平常无法进入的城市下水管道,并通过有趣的互动游戏和高仿真的职业体验,充分感受城市排水管网的神奇,学习一些简单的水处理知识,进而了解日本的下水道事业,从小树立环保与节水的观念。



在彩虹下水道馆里,不仅有排水设施的展示,还设有下水道研究所、中央监视室、水质检测室、水泵所等。这里养鱼、浇花乃至喷泉的水,都是经过处理的城市污水。而小朋友们最喜欢参与的环节是,穿上特定的工作服装,体验各种作业场景。例如,可以装扮模拟成管道工,敲敲打打,看看各种管道是如何连接的,城市污水流向了哪里;还可以装扮成水质分析员,做做实验,分析污水中的成分,实际感受污水变清水的废水处理过程……高度仿真的角色扮演,引导小朋友们进行职业体验,既学习了知识,又收获了很多的快乐。



从高倍显微镜里,小朋友们还能够看到被称为“最强微生物”的水熊虫。这种水熊虫既受得了高温,又耐得了低温,能够在污水中存活,拥有超强的生命力,这让小朋友们惊叹不已。



馆内设置的互动游戏,内容丰富多彩,也足够吸引孩子。例如站在一面镜子前方,当你按下按钮,普通的镜子上会出现这样的字眼:每个人每天在家大约使用230升的水,淋浴每3分钟大约耗水36升、每次冲厕所大概用水13升,洗碗5分钟耗水60升……环保和节水的观念,就这样巧妙地传达给了参与互动的小朋友。

1504080980.png

在这里,小朋友们还会了解到,下水道最早出现在古罗马,罗马人一开始只是修建了排水沟,但为了减少疾病的传播和难闻的气味,让城市看起来更加整洁漂亮,罗马人盖上了它,下水道就此诞生。而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下水道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由于排水引起的污染成为了社会问题,于是就要修建污水处理设施来改善水质。

因为寓教于乐,彩虹下水道馆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公众可以免费预约参观。而它也并非日本唯一的下水道博物馆。早在1995年,大阪为纪念下水道事业100周年,建立了一座下水道科学馆,让公众能够充分了解排水管网这一“平时看不见的市政工程”。

除了地震,对日本影响大的要数台风和大雨了。上世纪50年代末,日本工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通道,却因为下水道系统的落后饱受城市内涝之苦。一到暴雨季节,道路上水漫金山,地铁站变成水帘洞;再加上大量生活污水、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人在食用受污染鱼类后引发了水俣病、骨痛病等,公共水体污染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日本在1932年就成立了水道协会。为了应对恶化的水环境问题,在1964年4月,日本又成立了“下水道协会”,旨在对下水道系统作全面评估,敦促将老化管道更新换代,并统一下水道建设和污水排放的标准。这些标准包括统一管道粗细,甚至规定排入河道的水也必须事先净化到可以饮用的水平。1970年,日本政府大幅修改了《下水道法》,明确规定了下水道的建设目的,并决定每年投入大量国家预算用于污水收集和处理。

经常遭遇台风强降雨的东京,在1962年成立了下水道局。从1985年起,下水道局用了15年时间,将整个东京的公用下水道埋设状况进行信息化管理,包括管道的完成图及建设年份、管道物料、管道的位置、深度、尺寸和行水位、沙井的位置及编号等。东京下水道的每一个检查井,都有一个8位数的编号,可以方便相关人员迅速进行定位、维修。这些详细资料统称为《下水道台帐》,并公布在东京下水道局的官方网站上,可供公众查阅。而下水道局1988年投入使用的东京降雨信息系统“东京Amesh”,可以模拟预测并统计各种降雨数据,进行各地管网的排水调度。

为了提高城市的防涝能力,东京修建了巨型的地下排水管网。例如位于东京北郊琦玉县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于1992年开工、2007年竣工,巨型的地下分洪系统由一连串的混凝土立坑构成,全长6.4公里,地下河深达60米,堪称先进的排水工程。

在东京,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他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

为进一步保证排水管网的畅通,东京下水道局还特别规定:不溶于水的厕所垃圾和厨房烹饪产生的油污都不许直接排入下水道,以免腐蚀排水管道。下水道局甚至配备了专门介绍健康料理的网页和教室,向市民推荐少油、健康的食谱。

彩虹下水道馆的下水道淤塞状态模拟

如今,在日本的多数地区,都采用了“分流式”的下水道建设模式。雨水可以直接排入大海;污水则被送入污水处理厂,利用微生物处理,经沉淀、反应、消毒等净化工序后,排入大海或实现再利用。污水处理后获得污泥,污泥燃烧后剩下的灰可用作建筑材料甚至工艺品原料,而经污泥消化工艺产生的气体可燃甲烷可供发电,产生的氢气被用于日本大力推广的燃料电池车。

有日媒指出,1884年日本第一处近代化的排水设施在东京圣天附近建成,距今已经过去130余年。下水道,犹如一张大网铺设在城市的地下,被视为城市的“静脉”与“良心”,日复一日地支撑着人们的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下水道也已经开始转变角色,或将发展成为创造新能源的“动脉”系统。

从娃娃抓起,认识“城市良心”,学习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培养环保意识,这也是近邻日本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