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若干认识误区

2017-09-04

       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起步较晚,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也不完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渗滤液处理方案的确定,还是工程建设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均存在许多认识误区,这些认识误区严重影响了渗滤液处理工程的实施,许多工程浪费现象严重,处理技术不合理。认识并纠正这些误区,对我国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浓缩液蒸发处理       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通常采用纳滤或反渗透,其浓缩液不但含有高浓度的盐分,而且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根据已运行的情况看,垃圾渗滤液处理产生的浓缩液经蒸发处理后会产生粘稠状的残留物,无法形成结晶体。产生的残留物很难与蒸发器分离开来,而且蒸发器的结垢现象严重,清洗更加困难。因此当采用蒸发工艺进行浓缩液处理时,应根据浓缩液水质特点、热源情况、排放要求等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适宜的蒸发形式。       蒸发处理包括蒸发器蒸发和自然蒸发,自然蒸发适合于蒸发量大的地区,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对周围环境影响比较大,考虑我国的国情,浓缩液不适合采用自然蒸发方式。       蒸发器蒸发一般适用于高含盐废水,蒸发处理后达到水与盐分的彻底分离,留下结晶的盐类,其特点是出水水质良好,缺点是能耗高,蒸发器容易结垢,清洗困难,如何处置结晶残留物也是个难题。目前常用于水溶液浓缩蒸发的蒸发器形式主要有多效蒸发、机械式蒸汽再压缩蒸发(MVR )和浸没加热蒸发。       多效蒸发是将几个蒸发器串联运行的蒸发操作,使蒸汽热能得到多次利用,从而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的蒸发技术。      MVR机械式蒸汽再压缩工艺除启动阶段外,整个蒸发过程无需外界补充一次蒸汽,二次蒸汽回收后经压缩送回加热室作为加热蒸汽,从而减少了外界能源的需求。      浸没加热蒸发是一种传热介质与被处理的溶液直接接触进行传热的一种蒸发技术,具有热效率高,设备的维护简单,运行成本低的特点。  2、离子交换法处理蒸发后含氨氮废水   2.1蒸发工艺出水水质特点      进入蒸发器后的氨氮通过三个途径排出蒸发器:蒸馏出水、浓缩液出水、排气夹带。由于氨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大,所以排气中夹带氨量很少,蒸发之后的氨氮主要存在于浓缩液和蒸发出水中。因此蒸发工艺出水氨氮含量高,一般不能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需增加后续去除氨氮的设施。以进水氨氮2000mg/L计算为例,由于蒸发之后的氨氮含量仍远远高于排放标准的要求,因此蒸发后必须进行脱氮处理。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是采用离子交换法去除氨氮。  2.2离子交换工艺处理蒸发后清液存在问题       国内大多采用逆流再生固定床阳、阴离子交换器进行脱氮处理,蒸馏水首先进入阳离子交换器去除包括NH4+在内的阳离子,然后再进入阴离子交换器去除阴离子,阴离子交换器出水达标排放。       该处理工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① 进水含盐量高。对于逆流再生固定床,进水阳阴离子总量要求不高于500 mg/L,而蒸发后污水中的阳阴离子总量远远高于500mg/L的限值。对于“阳床+阴床”处理工艺,进水总阳离子量要求小于6 mmol/L,以进水氨氮2000 mg/L为例,进入阳床的氨氮含量则高达44 mmol/L。进水含盐量高的结果导致短时间内树脂达到饱和,离子交换系统频繁进行再生、反洗,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② 再生液的处置。目前,对再生液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综合以上因素,采用离子交换工艺去除氨氮是否可行,应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3、关于“污泥负荷”      污泥负荷与生物反应器的功能有关,而与反应器内污泥浓度无关,不同功能的生物反应器具有不同的污泥负荷值(见表1)。       膜生物反应器(MBR)分为内置式和外置式两种,二者的区别之一是反应器内污泥浓度有较大的不同,内置式污泥浓度介于4——10 g/L之间,实际应用中一般以不超过8 g/L为宜,而外置式污泥浓度最高可达40 g/L,实际应用中一般为10——20 g/L。对于处理垃圾渗滤液而言,内置式和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都应具有生物脱氮的功能,反应器内污泥浓度有较大的差别,但其污泥负荷值应该相同,而不应有较大的差别。  4、浓缩液回灌填埋场       从理论上说,浓缩液回灌填埋场,可以利用垃圾堆体对污染物的吸附、降解等作用,使得浓缩液中的污染物被大幅去除,从而解决浓缩液难于处理的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实现,浓缩液回灌填埋场会存在如下问题:  ① 垃圾堆体很难实现对污染物的有效降解。由于垃圾堆体的渗透性很差,浓缩液很难由填埋场表面垂直下渗到垃圾堆体底部,也就很难实现对污染物的有效降解。  ② 影响垃圾堆体的稳定性。填埋场渗滤液水位一般都很高,浓缩液如果采用回灌法,填埋场水位会进一步提高,会对垃圾堆体边坡稳定造成不利的影响,存在失稳滑坡的风险。  ③ 盐分累积影响渗滤液处理。  5、渗滤液直接进行膜分离技术       渗滤液直接进行膜分离技术是指渗滤液不进行生化处理,经过简单的预处理后直接进入反渗透处理系统,反渗透清液出水达标排放,产生的浓缩液回灌填埋场或送城市污水处理厂,其工艺流程见图2。       渗滤液在进入反渗透前对原水进行pH值调节,有效防止碳酸盐类无机盐的结垢,延长膜的使用寿命。调节pH后的渗滤液经原水泵加压后进入预过滤系统,预过滤系统包括石英砂过滤器和芯式过滤器,去除渗滤液中悬浮物等杂质,降低膜系统的负荷。       直接膜分离技术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① 预处理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垃圾渗滤液含有较高浓度的悬浮物、有机污染物和大量的盐,高浓度的污染物进入预过滤系统,尤其是悬浮物会使过滤系统很快堵塞,进而导致过滤系统清洗周期缩短,严重影响过滤系统的正常运行,严重时会使系统瘫痪,无法运行。  ② 膜分离系统处理效率下降。由于未经过生化处理,渗滤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和盐,反渗透膜的负荷大大增加,从而使膜的处理效率明显下降,也降低了膜的使用寿命。  ③ 产生的浓缩液无法进行有效的处置。垃圾渗滤液原液污染物浓度高、含盐量高,经过反渗透膜分离后,浓缩液中的污染物浓度会更高,这使得浓缩液处理更加困难,不论是回灌填埋场还是送城市污水处理厂,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  6、结论  ① 浓缩液不能回灌填埋场,可选择适当的蒸发形式对浓缩液进行处理。  ② 蒸发处理后含较高浓度氨氮的清液不能采用离子交换的方法处理。  ③ 不宜采用膜分离技术直接处理垃圾渗滤液,内置式和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的污泥负荷值应该相同。
查看更多
博天在伊拉克 | 守护两河文明的清澈未来

2017-08-29

       奔腾的底格里斯河,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孕育出四大古文明之一的古巴比伦文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现代化的开发下,两河流域又面临着发展中的新挑战。       8月初,一张由伊拉克KAR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让博天环境在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的新月沃地扎根。报告显示:由博天环境集团承建的伊拉克KAR炼厂四期扩建项目处理的出水水质高于预期,BOD5,Oil,SS 和pH等指标均达到了美国第92-500号公共法案第304(d)节对二级污水处理的要求。       不只是治水:与古文明一同迎接新挑战        两河流域又被称为新月沃地,主要是因为河水的灌溉造就了遍地沃土,来自土耳其东部的积雪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但不定期的泛滥却使得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中心不断向北迁移,因此“治水”自古便是两河流域的重大任务。     伊拉克KAR炼厂四期扩建项目污水处理厂     今日的两河流域已经有众多水利工程,“污水治理”成为了古老文明前行中亟待解决的新挑战。     有“黑色黄金”之称的石油成就了两河流域当今的发展,然而油气开采炼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对原本清澈的河道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2017年7月17日,由博天环境集团承建的伊拉克KAR炼厂四期扩建项目污水处理单元开始正式接收污水。项目废水来源于炼油厂KAR1/KAR2站的污水,主要包含脱盐污水、含油污水、酸性污水、池体排污水、冷却排污水、蒸汽锅炉排污水、污水处理及锅炉给水排污、雨水及废碱液废水等,博天环境凭借多年来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经验积累,帮助客户成长的坚定信念,克服了异域环境中的重重困难,保障项目一路进展顺利。     让清水重返两河:蓝色品质的坚守    博天环境团队向KAR炼厂污水站运营团队介绍技术方案    博天环境团队用品质赢得了海外业主的信任    在历史悠久的底格里斯河之畔,博天环境用清澈的出水阐述着对品质的坚守,传递着这家中国环境企业“蓝色品质 绿色未来”的环保追求。     污水处理前后对比       看到炼油厂的污水处理得如桌上瓶装水般清澈,伊拉克KAR炼厂的验收人员由衷赞叹:“博天环境的敬业精神和专业实力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盛夏的伊拉克天天都40℃以上,“从驻地到厂区短短几分钟的路程,但汗水依然会浸透衣襟,每吸一口气都像是吸一口火。”在伊拉克,博天人践行内心的坚守,每天8小时且无休息日地于高温工地中付出,这是博天环境对两河文明的最高礼赞。      绿色未来:无国界的共同期许     伊拉克KAR炼厂四期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4800吨/天     库尔德地区,伊拉克北部,首府Erbil西北40公里。这座新投入运营的污水处理厂,成为当前该地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博天环境也因这一项目踏上进入中东国家水务市场的新台阶。      早在2008年,在与到访的时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常毅会见时,时任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苏来马尼亚省商会主席Hassan Hourami表示,殷切希望中国政府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到库区投资合作。常毅大使表示,中国人民与伊拉克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中国政府支持双方加强合作,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来库区考察和投资。      今天,博天环境为两国之间的发展和合作带来了极致的匠心,专业的技术,让两个古文明的交流延续这清澈之水中,奔腾向更为美好的绿色未来。
查看更多
走进日本下水道博物馆:“城市良心”教育从娃娃抓起

2017-08-25

通往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下水道里的各种管子都是什么形状?每家每户产生的污水到底流向了哪里?下水道对一个城市的正常运转来说究竟有多重要?日本东京的彩虹下水道馆,向小朋友们清楚解答了这些问题。 提倡意识培养,从娃娃抓起,才能做好下水道的工作,解决城市内涝和水环境治理难题。作为我们的近邻,日本塑造“城市良心”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这样的下水道博物馆,国民对下水道管理的重要性也缺乏系统认知,我们是否应该有所行动了? 彩虹下水道馆,由东京都下水道局特别开设,位于东京都著名的观光地台场的有明地区。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自由探索平常无法进入的城市下水管道,并通过有趣的互动游戏和高仿真的职业体验,充分感受城市排水管网的神奇,学习一些简单的水处理知识,进而了解日本的下水道事业,从小树立环保与节水的观念。在彩虹下水道馆里,不仅有排水设施的展示,还设有下水道研究所、中央监视室、水质检测室、水泵所等。这里养鱼、浇花乃至喷泉的水,都是经过处理的城市污水。而小朋友们最喜欢参与的环节是,穿上特定的工作服装,体验各种作业场景。例如,可以装扮模拟成管道工,敲敲打打,看看各种管道是如何连接的,城市污水流向了哪里;还可以装扮成水质分析员,做做实验,分析污水中的成分,实际感受污水变清水的废水处理过程……高度仿真的角色扮演,引导小朋友们进行职业体验,既学习了知识,又收获了很多的快乐。从高倍显微镜里,小朋友们还能够看到被称为“最强微生物”的水熊虫。这种水熊虫既受得了高温,又耐得了低温,能够在污水中存活,拥有超强的生命力,这让小朋友们惊叹不已。馆内设置的互动游戏,内容丰富多彩,也足够吸引孩子。例如站在一面镜子前方,当你按下按钮,普通的镜子上会出现这样的字眼:每个人每天在家大约使用230升的水,淋浴每3分钟大约耗水36升、每次冲厕所大概用水13升,洗碗5分钟耗水60升……环保和节水的观念,就这样巧妙地传达给了参与互动的小朋友。 在这里,小朋友们还会了解到,下水道最早出现在古罗马,罗马人一开始只是修建了排水沟,但为了减少疾病的传播和难闻的气味,让城市看起来更加整洁漂亮,罗马人盖上了它,下水道就此诞生。而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下水道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由于排水引起的污染成为了社会问题,于是就要修建污水处理设施来改善水质。因为寓教于乐,彩虹下水道馆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公众可以免费预约参观。而它也并非日本唯一的下水道博物馆。早在1995年,大阪为纪念下水道事业100周年,建立了一座下水道科学馆,让公众能够充分了解排水管网这一“平时看不见的市政工程”。除了地震,对日本影响大的要数台风和大雨了。上世纪50年代末,日本工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通道,却因为下水道系统的落后饱受城市内涝之苦。一到暴雨季节,道路上水漫金山,地铁站变成水帘洞;再加上大量生活污水、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人在食用受污染鱼类后引发了水俣病、骨痛病等,公共水体污染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日本在1932年就成立了水道协会。为了应对恶化的水环境问题,在1964年4月,日本又成立了“下水道协会”,旨在对下水道系统作全面评估,敦促将老化管道更新换代,并统一下水道建设和污水排放的标准。这些标准包括统一管道粗细,甚至规定排入河道的水也必须事先净化到可以饮用的水平。1970年,日本政府大幅修改了《下水道法》,明确规定了下水道的建设目的,并决定每年投入大量国家预算用于污水收集和处理。 经常遭遇台风强降雨的东京,在1962年成立了下水道局。从1985年起,下水道局用了15年时间,将整个东京的公用下水道埋设状况进行信息化管理,包括管道的完成图及建设年份、管道物料、管道的位置、深度、尺寸和行水位、沙井的位置及编号等。东京下水道的每一个检查井,都有一个8位数的编号,可以方便相关人员迅速进行定位、维修。这些详细资料统称为《下水道台帐》,并公布在东京下水道局的官方网站上,可供公众查阅。而下水道局1988年投入使用的东京降雨信息系统“东京Amesh”,可以模拟预测并统计各种降雨数据,进行各地管网的排水调度。为了提高城市的防涝能力,东京修建了巨型的地下排水管网。例如位于东京北郊琦玉县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于1992年开工、2007年竣工,巨型的地下分洪系统由一连串的混凝土立坑构成,全长6.4公里,地下河深达60米,堪称先进的排水工程。 在东京,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他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为进一步保证排水管网的畅通,东京下水道局还特别规定:不溶于水的厕所垃圾和厨房烹饪产生的油污都不许直接排入下水道,以免腐蚀排水管道。下水道局甚至配备了专门介绍健康料理的网页和教室,向市民推荐少油、健康的食谱。彩虹下水道馆的下水道淤塞状态模拟如今,在日本的多数地区,都采用了“分流式”的下水道建设模式。雨水可以直接排入大海;污水则被送入污水处理厂,利用微生物处理,经沉淀、反应、消毒等净化工序后,排入大海或实现再利用。污水处理后获得污泥,污泥燃烧后剩下的灰可用作建筑材料甚至工艺品原料,而经污泥消化工艺产生的气体可燃甲烷可供发电,产生的氢气被用于日本大力推广的燃料电池车。有日媒指出,1884年日本第一处近代化的排水设施在东京圣天附近建成,距今已经过去130余年。下水道,犹如一张大网铺设在城市的地下,被视为城市的“静脉”与“良心”,日复一日地支撑着人们的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下水道也已经开始转变角色,或将发展成为创造新能源的“动脉”系统。从娃娃抓起,认识“城市良心”,学习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培养环保意识,这也是近邻日本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
查看更多
美国奥斯特堡村要求升级改进污水处理厂

2017-08-14

美国奥斯特堡村已经要求威斯康星州自然资源部批准改进污水处理厂。现有的污水处理从1981年建立至今很少升级改造。目前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量超过80%的容量。改进措施包括需要更换老化的设施,为新增的污水量和有机负荷提供容量,以满足当前以及将来预期排放至黑河的水质的限制要求。升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首要的改进措施,新建一个三通道氧化沟和二沉池。该阶段预计耗资554万美元。第二阶段包括新建细孔隔筛,UV消毒系统和高效脱磷系统,并为产生的污泥进行浓缩和储存。依照将来黑河水质分类情况来确定消毒系统和脱磷设施的建设,将耗费336万美元。第一阶段预计在2018年3月份开工建设,第二改进阶段的时机得看黑河的重新分类,预计大约在2026年设计。该项目第一阶段住宅用户收费预计将从每年643美元增加至782美元,预计第二阶段再增加87美元的年费。该村预计将从美国农业部农村发展计划的赠款和贷款中资助第一阶段项目。
查看更多
吉林油田首创微生物膜污水处理技术

2017-08-10

“这项污水处理技术太好了,应用10个月的时间,我们厂的污水回注水质在全公司排名第一!”8月7日,在吉林油田新民采油厂油气处理站,工程技术员吕明亮高兴地说。让吕明亮赞不绝口的是吉林油田自主研发成功的微生物膜含油污水处理技术。吉林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油田采出水处理合格后,再次注入地下进行开采回注,污水回注在油田的持续稳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油田低渗透油层注水开发的进行,对回注地层的污水水质要求越来越严格,采用合格、含杂质少的污水回注地层,不仅能够有效补充地层能量,保证原油生产顺利进行,而且对节约水资源和环境保护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谓微生物膜含油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就是把微生物处理技术与膜分离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在含油污水中通过投加特定的专性联合菌群,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水。通过与污水中微生物间的竞争形成优势菌群,利用水合、活化、氧化等手段,把污泥等复杂的有机物降解成为简单的无机物,最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多年来,吉林油田一直注重回注污水达标率,微生物膜处理技术使水质达标率迎来了一个质的飞跃。据吕明亮介绍,吉林油田明确要求,回注污水含油量每升不得超过10毫克,悬浮物量每升不得超过5毫克。通过应用该技术,处理后的污水在设备出口处,含油量每升可控制在2毫克以下,悬浮物每升可控制在1毫克以下;在注入泵入口,含油量每升可控制在5毫克以下,悬浮物每升可控制在3毫克以下,均远远超过规定指标。地层“喝”上纯净水,为低渗透油田开发“注够水、注好水、精细注水、有效注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微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具备日处理回注污水4000立方米能力,新民采油厂油水处理站安装该装置后,平均日处理污水2600立方米,截至8月初,已处理污水57万立方米。该技术应用后,有效减少了悬浮物对地层空隙的堵塞,进而提高了采收率,且为油田注水开发提供优质充足的水源。此外,相比原来的处理水工艺,该工艺流程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员工劳动强度、运行成本均大幅度降低。目前,乾安采区让11站等微生物膜处理系统正在建设中,吉林油田已开始大规模推广该技术。
查看更多
围观者多破局者少 海水淡化市场“火候未到”?

2017-08-07

作为现有水资源的有力补充措施,海水淡化值得一谈。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水资源总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因此,以海水淡化为代表的海水利用,正成为各地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不难看出,多重因素的叠加,催涨起了当下市场对海水淡化前景的高预期。然而,一直以来,海水淡化市场总是围观者多,破局者少。虽然从去年开始,包括巴安水务、天壕环境、碧水源等在内的多家企业一度加码海水淡化业务,但是海水淡化市场从未像预期的那样火爆,依旧风平浪静,甚至多少还有点尴尬。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面对行业痛点,插手海淡市场的企业又将如何破局?所谓政策利好要说起海水淡化相关政策,还应该追溯到十二年前。2005年,国家正式发布了指导海淡行业发展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由此,确定了海水利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直到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海水淡化领域的第一份重要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这份文件明确提出,开发利用海水是解决我国沿海、海岛乃至内陆近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随之而来的行业分析、预测中,海水淡化产业都一直被视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更是环保产业的新风口,似乎一片欣欣向荣。每当提到我国海水淡化行业的发展状况时,多数人会用上“政策利好”、“政策大力支持”等字眼,但事实确实是这样吗?2012年的《意见》中,提出了具体的量化目标:到2015年,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万-260万吨/日,即达到当年规模的3倍。然而,随后几年里,海水淡化工程的发展数据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据国家海洋局披露,至2015年,中国海水淡化工程处理能力仅为102.7万吨/日,三年仅增长了38%。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我国海水淡化产业仍存在海水利用涉及管理部门较多,协调协作机制尚不健全,淡化装置产能闲置以及城市缺水并存等多重问题。反思这些政策本身,我们能发现,政策确实看上去“利好”。多年来,相关部门一直没有出台能够保证执行落地的细节文字,并且针对海水淡化领域的全国性法规或政策也少有出台,远未有像其它环保领域那样,一份接一份重磅政策颁布的盛况。直到2016年底,《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规划》提出“完善海水利用财政投入与激励政策”;同时,在用好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下,落实和完善有关海水淡化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对符合条件的海水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保费进行补贴。海淡市场的利好政策显得姗姗来迟。政策颁布是前提,政策的高效执行力也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海淡市场本身在技术、流程等方面就给了企业巨大成本压力,困境之下,政府政策扶持、补贴的举措便十分重要。也许此次《规划》的颁布实施,能给不温不火的海水淡化行业注一剂强心针。技术与成本桎梏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投建的海水淡化工程特别是万吨级以上工程多采用国外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如海水膜组器、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及一些化工原材料等主要依赖进口,按工程设备投资价格比,国产化率不到50%。并且在海水淡化过程中,排放的浓盐水盐度比普通海水高一倍左右,如果在水动力条件较差的海域大规模发展海水淡化,可能会对附近海水水质及海洋生物产生轻微影响。这就要求,海水淡化首先技术一定要过关。2016年以来,巴安水务一直致力于海淡业务方面的一系列海外并购。先是宣布将收购瑞士水务股权,获得源自国际巨头IDE公司的海水淡化核心技术。紧接着,去年八月再次出手,以96.7万欧元收购德国上市公司ItN的64%股权。今年5月,巴安水务又从斗山重工美国控股公司处受让其持有的DoosanHydroTechnologyLLC公司100%股权。(DHT公司是一家位于美国的中型公司,拥有很强劲的海水淡化技术能力。)一次次的收购海水淡化技术,是巴安水务布局海淡业务的关键步骤。在海水淡化技术层面,碧水源则显得比较自主。通过自主创新成功研发出了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由于具有较高的水通量和脱盐率,实现了海水淡化膜国产化和产业化的“从无到有”,打破了长期以来海水淡化膜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技术及资源的重构与整合往往是一个行业进步的动力。对于海淡行业来说,企业能自主研发先进技术,或者将海外先进技术吸收并本土化,是国内相关企业实现破局的关键钥匙。另外,和成本的战争也是海水淡化行业的宿命。海水淡化中的高耗能的脱盐流程带来了高成本,而高成本,也是众多企业望而却步的一大因素。技术原理可能并不是特别难,难的在于系统控制、工艺优化和装备设计,以及相应的工程费用、运输、人力。那么,如何降低成本?关键在于提高核心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以及提升项目运营的能力。有人曾乐观估算,或许不久的将来,海水淡化成本能与自来水价格并“价”齐驱,若是如此,大规模海水淡化应用将具备成本优势,海淡市场也有望火爆起来。目前,像巴安水务、碧水源这些体量大的环保企业已经瞄准了海水淡化市场,并且积极蓄积技术实力。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所忧虑的海水淡化行业的痛点就会逐个被排解,毕竟水资源短缺的刚需必须要解决,而海水淡化又是当前看得见的曙光。或许,海水淡化产业会迎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查看更多
共238条
共40页,到第
确定